這次念的原典是Frame Analysis,是Goffman後期的作品。用一句話說可以這樣說:人在生活中的行動並不是完全沒有依據的,而是根據不同的框架(Frame)來進行的。Goffman說了
生活像一場劇院,但在劇院之外我們也有停車場 衣帽間;在面對面的符號互動之外,還有更廣的脈絡。在我只讀了introduction之後的胡亂猜測:以往我知道的Goffman是劇場理論的,談的是persona、表演、前台後台等等,但現在念的這一本是他最後的作品,所以或許他想要補充之前比較沒有提到的,結構的那部份,不過這個結構並不是組織、制度什麼之類的結構,而是互動鑲嵌在的結構。
說的不清不楚,或許幾週之後可以更明白的表達。
今天看Introduction看到Goffman用後設(反身性?)的方式分析自己的文本,覺得這位大師還挺幽默的...不過身為讀者的我快要崩潰了倒是真的。
0 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