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Manuel Castells- 網絡社會與網際網路星系

Castells從「結構」的高度談論網絡社會。


他認為網絡由結點構成,結點是個人或是組織等各種層級的單位。網絡沒有中心,結點靠著資訊的集散來增加其重要性。溝通網絡靠雙重邏輯維持運作:涵括與排除,只要節點在網絡中能夠被連結,就能夠獲得資訊,結點之間沒有距離;但若不在網絡中,與網絡中的節點沒有任何連結,那與網絡的距離就會是無限。(Castells 2004)這一段對於網絡的描述範圍很廣,無論政治、經濟的彈性化、全球化都可以涵括。

「網絡」出現在另一個社會學領域中,也就是「社會資本」的一支—社會網絡的觀點—中。「網絡」和「社會網絡」是一樣的嗎?Castells和林南將網絡這個概念運用在不同分析層次上:Castells談的是宏觀的,網絡作為一種社會型態,他並未對網絡提出清晰的定義,溝通與資訊科技輔助了網絡的運作,推動網絡社會;林南藉由社會網絡來談社會資本,認為社會網絡是欲取得資源時的手段,透過網絡中強連帶與弱連帶的分析,探究不同社會位置的行動者所連結的資源。

Castells並未提到結點之間的關係,他談的是社會整體模式的轉變,所以只關注整體網絡社會,如何出現,以及帶來的影響。在網際網路與媒介發展的部分,2000的《網絡社會之崛起》書中以一章的篇幅討論電子媒體與溝通網絡的關係,2001年更寫了一本書Internet Galaxy討論網絡社會隨著網際網路發展而衍伸的各式議題。

Castells推崇麥克魯漢所提出的「古騰堡星系」,運用「星系」做為每個時代主要媒介散佈的圖像。麥克魯漢探討從書本、文字傳遞訊息的時代到電子媒介時代的變遷,並提出「媒介即訊息」的觀點。以電視為主的電子媒介深入了各個家庭,媒介大眾化使得訊息內容均質化,接收者也均質化,不斷地複製大眾文化。另一種觀點強調:大眾媒介雖然是單向溝通體系,但內容的意義和詮釋,卻有賴訊息解讀過程中傳送者與接收者的互動。這就開啟了麥克魯漢星系的分化。



新科技使得大眾媒介的量變產生了質變:電視台、報業得已在不同地區播出、發行;廣播、電視頻道分殊化。媒介內容消費的選擇性愈來愈高。新媒體決定了區隔的、分化的觀眾。Castells(2000)提出「訊息即媒介」的觀點,認為
訊息的特性會塑造媒介的特質。舉例來說,如果提供青少年音樂環境算是訊息(這相當明顯),那麼MTV會特別裁製以符合這些觀眾的儀式和語言,不僅是內容方面,還包括電台的組織,以及影像生產和播送的技術與設計。(383)
Castells將電子、大眾媒體的時代稱為麥克魯漢星系,人們可以隨意轉台、拼貼觀看的畫面構成自己的影像世界,但是麥克魯漢星系仍然是單向溝通的世界,而非互動的世界。


新媒介如網際網路使個人得以透過媒介互動。而分化的眾多資源、頻道使得個人得以挑選自己喜愛的內容觀看,或在網際網路上搜尋某個次文化的資訊,藉此,網路星系和麥克魯漢星系區分開來。

然而透過網路的互動會不會排擠面對面的互動?這是早期網路研究的議題,Rheingold(1993)為這個討論定調:透過網路,新型的社群即將誕生。Wellman則指稱應釐清線上社群和線下社群之關係,兩者並不是互不相關的存在。個人連結眾多結點,包含網路上的以及網路外的,以個人為中心形成社群。Castells認為社會關係的改變源於「個人主義」的趨勢,並將這個現象稱為三級關係(在初級、次級關係之後),指的也就是Barry Wellman所謂的「個人網絡」。網絡化的個人主義給社會帶來了新的社會性的性格。網際網路開拓了人際交往的可能性、多樣性,讓個人得以與和自己相異的對象連結。雖大多集中在弱連結,但無論在強度和廣度方面,網路都提供現代社會互動的基礎。

在網路互動與社群這個討論串看下來,Castells引用了Wellman談強連帶與弱連帶的概念,然而我卻覺得和他本身討論網絡的層次有所落差。也引用了Wellman的「個人網絡」,然而卻無法有清楚的定義與說明。三級關係和初級、次級關係的差異點也讓我不太明白。這些可能是我閱讀時有所遺漏,也或許應立基在Castells論點上更深入探究。

Castells提到社會化過程與大眾媒介、網絡的關係(2004),地方經驗日漸破碎,社會化的過程中資訊來自大眾媒介和網路—這個網絡化、數位化的溝通空間。在社會化階段具備這些經驗的兒童、青少年,是否和過去的兒童、青少年有所不同?我們可以區分從傳統(在地經驗),到大眾媒介時代,到網絡社會這三個階段的社會化過程有什麼不同?公共空間的轉變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訊息的性質在不同的公共空間也大異其趣。面對面、鄉里間口耳相傳的訊息,文字、書本作為想像共同體的媒介,電視、廣播一致建構的大眾文化,到當代新媒體的顧客導向與網路的「既是讀者也是作者」。是否能借用Castells的歷史觀鋪陳出社會化過程轉變的歷史圖譜?



參考文獻:

Castells, Manuel 著,夏鑄九、王志宏等譯,2000,《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

Castells, Manuel, 2001, The Internet galaxy: reflections on the Internet, business, and socie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stells, Manuel, 2004, “Informationalism, networks, and the network society: a theoretical blueprint.” p.3-45In The Network Society: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edited by Manuel Castells.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Pub.

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著、鄭明萱譯,2006,《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台北:貓頭鷹。

Rheingold, Howard, 2000,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London: MIT Press

Webster, Frank著、馮建三譯,1999,《資訊社會理論》。台北:遠流。

Wellman, Barry and Gulia, Milena, 1999. “Net Surfers Don't Ride Alone: Virtual Community as Community.” Pp. 331-67 In Networks in the Global Village, edited by Barry Wellman.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0 回應:

Cynfox,
需要擁有相似方向的夥伴,
熱愛呼吸吐納間共有的默契。
喜歡直來直往,
在生活中也嘗試扮演不同角色。
希望你喜歡我演的舞者/藝術行政。
 
Copyright 2009 CYNFOX on the STAGE All rights reserved.
Free Blogger Templates by DeluxeTemplates.net
Wordpress Theme by EZwpthemes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