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第二次社會資本有點悶

課程咩某-2

這週從林南(1999paper、2001書)中社會資本的理論脈絡切入,了解林南分析社會資本的取近徑,接著閱讀多份早期關於社會資源的paper,了解其理論演進。

做為講授一門課的老師,在多份文章中都可以看到林南的理論觀點。在回顧了資本、人力資本及文化資本(上次上課的進度)後,他建構出一個關於社會資本的理論:社會資本是個人對於社會關係的投資,並且預期從中得到回報。有四種因素使得這種鑲嵌在社會網絡中的資源如此好用,分別是:資訊(information)、影響(influence)、社會文憑(social credential)及強化(inforcement)。這四個要素解釋了社會資本為何在工具性或是情感性的行動當中都相當有用。

這四種要素皆是個人的社會關係得以形成資源的面向。然而在資訊時代透過網際網路形成的互動場域是否移動了個人的位置?舉例來說:原先因組織中策略位置與階層地位所決定的「資訊」流動與「影響力」是否會有所轉變,像是個人獲取資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而策略位置與階層地位的決定性大幅降低?另一方面,使用資訊、網路資源的資本也並非人人相等,無論是在資訊獲取、影響力、社會文憑這些面向,擁有高資訊資本(暫且稱之)的個人能夠透過資訊技能換取較好的成果。(但這樣一來資訊資本就成了個人資本的一種…)

林南提出討論社會資本的觀點可分為兩種:個人層次和團體層次。個人層次聚焦於個人對社會資本的使用,如何投資以及獲得資源(如林南);團體層次描繪團體如何維持社會資本做為其資產,以及藉此維持成員的生活(Bourdieu, Coleman, Putnam)。

接下來林南也討論了社會資本這個概念的一些爭議。這些爭議起因於不同學者之間觀點的差異,林南提出對於其他學者(Bourdieu, Coleman, Putnam)的批判,並從中提煉出自己的觀點,這些問題像是:社會資本是集體的嗎?是封閉的嗎?功能為何?如何測量?前面學者對於這些問題的切入角度導致了理論建構上的偏誤。林南認為,在社會網絡的脈絡中,社會資本不應只在封閉群體中被討論:密集、封閉的群體在為系資源方面佔優勢,例如情感性的交流;但工具性目標較需跨出群體,方便尋找新資源。

對社會資本的討論,應該概念化理論,且發展出測量標準。

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源的關係
從Granovetter及Burt的理論衍伸,資源被鑲嵌在網絡位置中。另一方面,林南早期的社會資源裡論研究也將社會關係中的資源區分為網絡資源(network resources進用)與連繫資源(contact resources動員)。這就是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源的關連性:而诶友了解網絡的特性與其中個體的關係,才能抓住鑲嵌其中的資源(p.37)。

幾篇經驗研究從林南(1981)從社會資源與連結強度看職業地位取得的研究開始,詳述其理論演進。他從以「找工作」為目的的行動切入,希望分析透過社會關係找工作的內在邏輯,以「社會資源」與「連結強弱」作為變項。而接著,Marsden&Hurlbert(1988)年提出工作的職業聲望、工資、工業區位、公司規模、權威程度以及受督導度都沒有被清楚區分,而重製並延伸了林南1981年的研究。

這次讀的很多篇文章都是以量化調查方式探究「透過關係找工作」這件事。然而我會去想「公領域」特別是工作場域是傳統成年男性的場域,如果我想要研究女性的社會資本,或是未成年者的社會資本,難道只有工作成就、薪資、社會地為這些測量標準嗎?在青少年部分,會不會是同儕認同、學業成就或是之類的東西咧?

這幾天念書不甘不願,我想是和量化研究的paper閱讀有關。在理論建構、文獻回顧的部分我可以抓的到重點,但我真的不關心「如何找到更好的工作」這件事。這個主題似乎可以被擺在「社會流動」的領域,而社會資本這個題目的主線應該也是探究階級流動之類的。那有沒有工作場域之外的社會資本研究?

0 回應:

Cynfox,
需要擁有相似方向的夥伴,
熱愛呼吸吐納間共有的默契。
喜歡直來直往,
在生活中也嘗試扮演不同角色。
希望你喜歡我演的舞者/藝術行政。
 
Copyright 2009 CYNFOX on the STAGE All rights reserved.
Free Blogger Templates by DeluxeTemplates.net
Wordpress Theme by EZwpthemes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