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咩某-1
林南(2001)老師所著的社會資本一書提供了關於「資本」概念的歷史。從馬克思站在階級鬥爭角度所觀察到的實質資本(如利潤、生產工具等等),到了經濟學角度所看到的,在人的理性選擇之下,透過教育訓練充實自己已獲得更高的人力資本(技術、專業)。這兩種資本觀點我把他視為光譜的兩端,左派與右派的立場,在馬克思的立論中,社會結構中擁有資本的人(資產階級)得以控制不握有資本的無產階級,而在經濟學的認知中,人會依照利益的最大化而採取行動,而由於人力在透過教育訓練後可替代性降低,是故勞動人口也得以累積資本,或在投資在自己的人力資本上。
Bourdieu的文化資本、象徵資本概念又在前兩者之間走出一條新的路,在Jenkins(1992)那篇象徵暴力與社會再製中,我看到兩件事:首先,象徵暴力指的是社會上的普遍價值是上層階級將其價值透過教育體系,而複製成為全民的價值,在教育體系中,權力被再製,而這種文化專斷性(culture arbitrary)也被當作一種無庸置疑的原則;另一方面,各個階級的慣習(habitus)與他們在社會客觀結構中的相對位置緊密相關,但也受他們對階級位置的主觀期待所影響。
Bourdieu將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分離開來,而林南認為Bourdieu對資本的立場是:擁有文化資本的個體得以獲得統治階級的位置,而並非只有經濟資本重要。然而,我認為Bourdieu談這些是為了強調無論文化資本或是經濟資本都由上一代遺留給下一代,也就是說,並沒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這種事,而大部分都是由上一代的社會位置所決定。Bourdieu對於社會流動的態度,似乎並不如林南書中所寫的那樣樂觀。
Coleman(1990)書中回顧了新古典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到社會學的理論觀點,社會學家例如Granovetter跳脫「人的理性選擇」這樣經濟學的假設,認為個人在做決定時也考慮其社會關係網絡中的信任、期望、規範等社會性因素。在這本書中Coleman大量談到組織中的社會資本,以及兩種人、三種人之間關係網絡行成的社會資本,然而我關心的是:社會資本只能在組織內運行嗎?
這個問題部分在Putnam(2000)的Bowling Alone第一章中得到了一些想法。在22頁他提到bonding和bridging兩種社會資本的差別。Bonding即內部連結,一個群體內部緊密扣連、具有強烈認同、同質性高;Bridging則是向外部連結,包含了具有社會分歧性(如階級)的對象。Putnam也提到由bridging形成的社會資本能夠成更廣的認同以及互惠。Bridging讓我想到弱連帶的概念,而在我有興趣的「網路是否改變了青少年人際網絡」的提問上,這一條路線是可以參考的。
如果我用姚人多老師愛用的提問方法。社會資本是什麼?原先對社會資本的想像是各式各樣的「人脈」關係,然而在Coleman的十二章裡頭,社會資本比較像是組織裡的公共財、在組織的人與人互動中浮現的一種氛圍。社會資本只是這樣嗎?
然而這週的讀本讓我感到有點矛盾,但這也是社會資本這個議題的必然:讀本往往在談「如何能創造更大效用」、「如何增加生產力」這類問題。這是否暗示著某些認識論的差異?意味著這樣的討論方式超出了我對「學術的目的」的想像。分析社會資本是為了了解怎樣能夠提高生產力?或是理解行動者透過社會網絡的價值獲得資源的過程?這讓我感覺到了衝突(雖然現在還說不清楚)。
0 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