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wiki-pbworks-一起計畫出任務

小老闆建議(從野草莓那時就有建議過...囧)使用的協作平台。

它說用e-mail是老方法,遜~
用網路平台是新方法,讚~



那我就來試試看吧~

  

Manuel Castells- 網絡社會與網際網路星系

Castells從「結構」的高度談論網絡社會。


他認為網絡由結點構成,結點是個人或是組織等各種層級的單位。網絡沒有中心,結點靠著資訊的集散來增加其重要性。溝通網絡靠雙重邏輯維持運作:涵括與排除,只要節點在網絡中能夠被連結,就能夠獲得資訊,結點之間沒有距離;但若不在網絡中,與網絡中的節點沒有任何連結,那與網絡的距離就會是無限。(Castells 2004)這一段對於網絡的描述範圍很廣,無論政治、經濟的彈性化、全球化都可以涵括。

「網絡」出現在另一個社會學領域中,也就是「社會資本」的一支—社會網絡的觀點—中。「網絡」和「社會網絡」是一樣的嗎?Castells和林南將網絡這個概念運用在不同分析層次上:Castells談的是宏觀的,網絡作為一種社會型態,他並未對網絡提出清晰的定義,溝通與資訊科技輔助了網絡的運作,推動網絡社會;林南藉由社會網絡來談社會資本,認為社會網絡是欲取得資源時的手段,透過網絡中強連帶與弱連帶的分析,探究不同社會位置的行動者所連結的資源。

Castells並未提到結點之間的關係,他談的是社會整體模式的轉變,所以只關注整體網絡社會,如何出現,以及帶來的影響。在網際網路與媒介發展的部分,2000的《網絡社會之崛起》書中以一章的篇幅討論電子媒體與溝通網絡的關係,2001年更寫了一本書Internet Galaxy討論網絡社會隨著網際網路發展而衍伸的各式議題。

Castells推崇麥克魯漢所提出的「古騰堡星系」,運用「星系」做為每個時代主要媒介散佈的圖像。麥克魯漢探討從書本、文字傳遞訊息的時代到電子媒介時代的變遷,並提出「媒介即訊息」的觀點。以電視為主的電子媒介深入了各個家庭,媒介大眾化使得訊息內容均質化,接收者也均質化,不斷地複製大眾文化。另一種觀點強調:大眾媒介雖然是單向溝通體系,但內容的意義和詮釋,卻有賴訊息解讀過程中傳送者與接收者的互動。這就開啟了麥克魯漢星系的分化。



新科技使得大眾媒介的量變產生了質變:電視台、報業得已在不同地區播出、發行;廣播、電視頻道分殊化。媒介內容消費的選擇性愈來愈高。新媒體決定了區隔的、分化的觀眾。Castells(2000)提出「訊息即媒介」的觀點,認為
訊息的特性會塑造媒介的特質。舉例來說,如果提供青少年音樂環境算是訊息(這相當明顯),那麼MTV會特別裁製以符合這些觀眾的儀式和語言,不僅是內容方面,還包括電台的組織,以及影像生產和播送的技術與設計。(383)
Castells將電子、大眾媒體的時代稱為麥克魯漢星系,人們可以隨意轉台、拼貼觀看的畫面構成自己的影像世界,但是麥克魯漢星系仍然是單向溝通的世界,而非互動的世界。


新媒介如網際網路使個人得以透過媒介互動。而分化的眾多資源、頻道使得個人得以挑選自己喜愛的內容觀看,或在網際網路上搜尋某個次文化的資訊,藉此,網路星系和麥克魯漢星系區分開來。

然而透過網路的互動會不會排擠面對面的互動?這是早期網路研究的議題,Rheingold(1993)為這個討論定調:透過網路,新型的社群即將誕生。Wellman則指稱應釐清線上社群和線下社群之關係,兩者並不是互不相關的存在。個人連結眾多結點,包含網路上的以及網路外的,以個人為中心形成社群。Castells認為社會關係的改變源於「個人主義」的趨勢,並將這個現象稱為三級關係(在初級、次級關係之後),指的也就是Barry Wellman所謂的「個人網絡」。網絡化的個人主義給社會帶來了新的社會性的性格。網際網路開拓了人際交往的可能性、多樣性,讓個人得以與和自己相異的對象連結。雖大多集中在弱連結,但無論在強度和廣度方面,網路都提供現代社會互動的基礎。

在網路互動與社群這個討論串看下來,Castells引用了Wellman談強連帶與弱連帶的概念,然而我卻覺得和他本身討論網絡的層次有所落差。也引用了Wellman的「個人網絡」,然而卻無法有清楚的定義與說明。三級關係和初級、次級關係的差異點也讓我不太明白。這些可能是我閱讀時有所遺漏,也或許應立基在Castells論點上更深入探究。

Castells提到社會化過程與大眾媒介、網絡的關係(2004),地方經驗日漸破碎,社會化的過程中資訊來自大眾媒介和網路—這個網絡化、數位化的溝通空間。在社會化階段具備這些經驗的兒童、青少年,是否和過去的兒童、青少年有所不同?我們可以區分從傳統(在地經驗),到大眾媒介時代,到網絡社會這三個階段的社會化過程有什麼不同?公共空間的轉變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訊息的性質在不同的公共空間也大異其趣。面對面、鄉里間口耳相傳的訊息,文字、書本作為想像共同體的媒介,電視、廣播一致建構的大眾文化,到當代新媒體的顧客導向與網路的「既是讀者也是作者」。是否能借用Castells的歷史觀鋪陳出社會化過程轉變的歷史圖譜?



參考文獻:

Castells, Manuel 著,夏鑄九、王志宏等譯,2000,《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

Castells, Manuel, 2001, The Internet galaxy: reflections on the Internet, business, and socie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stells, Manuel, 2004, “Informationalism, networks, and the network society: a theoretical blueprint.” p.3-45In The Network Society: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edited by Manuel Castells.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Pub.

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著、鄭明萱譯,2006,《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台北:貓頭鷹。

Rheingold, Howard, 2000,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London: MIT Press

Webster, Frank著、馮建三譯,1999,《資訊社會理論》。台北:遠流。

Wellman, Barry and Gulia, Milena, 1999. “Net Surfers Don't Ride Alone: Virtual Community as Community.” Pp. 331-67 In Networks in the Global Village, edited by Barry Wellman.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Manuel Castells- 理論基礎

如果要把Manuel Castells放進一個領域,我會先把他放在「社會學大咖」這一類,也就是像三大家一般很難分類的社會變遷類。就他的專長來說,是都市社會學,我認為全球化議題、移動遷徙、認同、資訊社會學也都是他關注的議題。


短短的幾天閱讀雖然無法理解他龐大理論中的細節,但先簡短把心得寫下。


綜合來說,和以往閱讀的社會學「經典」處理的議題有時間點的差異,但有方法上的雷同。為什麼說時間點上的差異呢?因為古典社會學理論的經典,例如三大家,處理的是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變遷,討論到資本主義、理性化或是連帶的分化。而Castells這些二十世紀初的關懷則是屬於他那個時代的:資本主義的危機,以及後續社會性的轉變。

那為什麼說方法上的雷同呢?Castells找出現代社會的特殊性—資訊化主義(informationalism),並從觀察歷史進程的關鍵事件,以及事件的交互作用,推倒出網絡社會的來臨。在眾多著作中,Castells詳述了網絡社會在經濟、政治、認同、文化方面的轉變。我針對理論推論和我關切的議題做一些整理。


Castells自許為馬克思主義者,承襲Althusser流派,將社會結構區分為發展模式與生產模式:前者是組織社會體系的方式,後者則是創造特定生產水平的手段(Castells 1989: 12引自Webster 1993:335)。早期著書《資訊城市》(The Informational City)提到資訊化即為當代社會的發展模式,相對自主於資本主義下的生產模式。這樣的論點使得Webster(1993)批評Castells的論點有傳統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籠罩一切的論點,且過於強調資訊技術的重要性,有科技決定論的問題。



Castells 2000年編寫完成的三大冊《資訊時代經濟、社會與文化》與2004年《網絡社會:跨文化觀點》選集中的文章則有清楚的理論闡釋。同樣的,Castells借用Alain Touraine和Deniel Bell的理論,區分發展方式(前工業主義、工業主義、資訊主義或後工業主義)與生產方式(國家主義、集體主義、資本主義)並以坐標軸表示,用以分析社會。(圖)他澄清了技術決定論的批評,強調技術與社會變遷的關係是複雜的。


科技的日新月異使得人際互動有了新的模式,微電子科技構成的工具遍佈日常生活各個角落,人們得以運用科技媒介,以網絡的型態組織起來。科技使得網絡組織得以去中心、具彈性、利於內部重組與規模改變,Castells關注的是在這些特質之下,認為這個時代的特徵不是知識,也不是資訊本身,而是鑲嵌在網絡中的權力。Castells以資訊化主義(informationalism)描述這個時代的特性。

在Castells的理論脈絡裡,資訊化主義是工業主義後經過斷裂隨之而來的發展模式,物質基礎的斷裂是一次典範的轉移:工業主義時期以處理、分配能源的科技為基礎,而資訊化主義這個典範的基礎則是資訊和溝通科技的加強。Castells強調資訊化主義下系統的三種能力:自我擴張、重組、彈性,以電子科技與基因工程為例都能看到上述三種特性,是故各領域中的資訊在量變之外也產生質變,具有資訊重構以及跨時間、跨地方傳遞的能力。


Castells說明了網絡社會的崛起是1970年代三個條件同時發生的後果(Castells 2004),並藉此澄清並非主張科技主導社會演進。第一個條件是1970年代工業主義的危機與重構,與工業主義相關的資本主義與國家主義生產模式也同樣遭到挑戰。經濟危機使得資本主義必須調整自身,隨之而來的就是政治、經濟上的保守主義(英國柴契爾、美國雷根),政府的干預愈來愈少,全球化日益盛行:貿易在各國之間進行、競爭。但全球化與企業彈性化經營同時也使得勞工權益日漸削弱、福利國家日漸縮減。另一方面,國家主義(共產主義)國家在不景氣的年代也漸漸走向瓦解或向資本主義靠攏二途。總之,在全球化資本主義尚未穩定發展的年代,全球已然臣服於資本主義的規則。

第二個條件來自於六零、七零年代的文化社會運動。人權運動、反戰、婦女運動、環境運動、反全球化運動等等。這些運動本身形塑了一種文化,賦與社會新的價值—面對社會與機構權力時的自由與個人自主性的價值、文化多元性的價值、人權的價值—除去工業主義下物質、消費的價值之外,確認了人類共同的福祉。而第三個條件即是資訊與溝通科技的革命,也就是在科技發展之下所崛起的典範—資訊化主義。這三個條件的起源各自獨立,但交互作用的發生影響了社會發展的走向。



我一度覺得Castells把這段歷史性的偶然談得很清楚,但卻又會想這是不是一種套套邏輯?新科技造成的組織型態就是網絡組織,無論是個人之間的互動抑或結構性的全球貿易均以網絡的型態呈現,那資訊化主義的本質為何?在2004年這篇文章中讓我覺得網絡、資訊化主義、新資訊溝通科技具備了類似的特徵,那為什麼需要大費周章區隔來談呢?

災難的資訊迎面撲來之後的一點反省

這幾天連續追蹤了很多資訊來源,有點影響到日常作息...。也看到、想到很多值得思考的點。在資訊鋪天蓋地而來的時候,人們怎麼回應?又"應該"怎麼回應?

先說說自己的反省。在資訊開始被大量散播的時候,我感到焦慮,很多鄉民、宅男宅女都用自己的方式動了起來。我也想動,所以感到焦慮。我焦慮的是想要拯救多一點人?焦慮得是資訊怎麼不快點傳出去?還是,別人都動了為什麼我沒有動?

最後這一種想法雖然有點可怕,出於自私,但似乎真的存在。

這幾天我電視看的不多,大部分消息是從網路上得知。文字化的敘述並沒有引起我太多的情緒,也或許是這樣的災難以集體性的文字敘述便不那麼煽情,或動人。而新聞畫面則是每看就心酸。想著要在推特、噗浪、PTT上傳播消息,常在想是不是變成為了傳消息而傳消息,即使今天內容不是救人,我依舊會傳,為了覺得自己很重要的使命感。這樣的想法真的很恐怖。


回到動起來的動機。這種動機雖然被我說成自私,但動的結果還是好的,因為也是在評估之下作出的行動,多少也是有幫助。PTT可能有一種"跟進"、"一窩蜂"的文化,但是捐物資、傳消息這類動作的結果,會是正向的,能助人的。

然而什麼是正向的,什麼是能助人的?


不知道從哪裡看到msn掛小太陽串連集氣的消息。我覺得很可愛,快放晴吧,別再下雨了。有人問我掛小太陽,萬惡的微軟會捐錢嗎?我說我不知道,但還是去討論區上問了。發問,這是很初階的行動,因為其實我不在意有沒有捐。然而好像很多人很在意...。那把msn小太陽串連活動的消息傳出去,是正向的嗎?

如果我傳的消息有誤,對於傳消息這件事,我會變得很退縮

當然不是"關我啥事"那種態度,而是擔憂製造混亂而產生的退縮。如果行動受人質疑、引發爭議,我會更加的退縮。

害怕批評與製造混亂會是我不要動起來的主要原因,至少在散播消息這件事情上面。或許是對自己的一言一行缺乏自信,有自信的話,我應該自我感覺良好而認為對的事就該傳出去!

事實上,很多觀點都是有爭議的(而我過於膽小,不敢大聲宣稱我認同的主張,漸漸的我沒有主張),而非肯定的好或壞。而在對救災的反應中我也看到很多層次的觀點,從不同的高度切入當前最需要的,而網路正讓這些想法得已付諸實現。



最重要的,是個人和重大社會事件的連結。對莫拉克颱風以及災情的關注,或許讓我和台灣相連。無法說出的921地震、幾次重大選舉、什麼風災是因為和我沒有切身的關係,所以在當時沒有與我的生命結合。莫拉克颱風受災的幾個縣市鄉鎮幾乎不曾走入我的生命,但我持續關注,認識了它們。

而他們就變成了我們。



    

[莫拉克颱風]想要幫忙不知道從何下手嗎?

從昨天晚間開始看到Ilya和CT在我噗浪河道上拼命的轉貼南部救災訊息,相較於中南部災情嚴重,新竹清交這裡除了風跟雨輪流來之外,鮮少有大風大與同時出現,也沒有不間斷的豪雨造成的淹水。

今早新竹的狂風又回來了,而噗浪與推特上的消息又更加令人緊張。部落客比利潘昨晚集結網友之力,將全台災情即時的在google map上定位,今早也看到台灣數位文化協會設立的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Ptt上鄉民也開了Emergency板,即時張貼救援需求。

一切的一切,讓在舒適宿舍宅了很多天的我都要緊張起來了,在最大前提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之外,應該盡可能給予幫助。不想要當只會亂的那種鄉民,看了一下午的訊息之後,發現Bestguy這篇其實給想要幫忙的新手一盞指引的明燈:傳消息、捐物資、關心身處台南、屏東的親友,就會是一名趁職的的鄉民了!

天佑台灣!


另外推薦這幾篇:
莫拉克颱風:網路救災訊息(一定要堅強!)(工頭堅)
從莫拉克颱風看網路如何救災 MMDays

新增相關文章(0815)
八八水災的網路動員:我所知道的「莫拉克網路災情中心」幕後故事
Cynfox,
需要擁有相似方向的夥伴,
熱愛呼吸吐納間共有的默契。
喜歡直來直往,
在生活中也嘗試扮演不同角色。
希望你喜歡我演的舞者/藝術行政。
 
Copyright 2009 CYNFOX on the STAGE All rights reserved.
Free Blogger Templates by DeluxeTemplates.net
Wordpress Theme by EZwpthemes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