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讀來文字平易近人,作者從言論自由與西方傳統的觀點,從個人在英國學院中受到的待遇切入,分析網路時代言論自由對過去傳統精英造成的影響。
當網路時代來臨,許多人都和本書作者Erik Ringmar一樣,迫不及待的建立一個部落格,並開始在網路上逐字逐句敲出自己的心情或著時事評論。Ringmar書中提到了教授在部落格書寫時談論校方、下屬在書寫時提到公司或老闆,卻往往遭受到該工作機構中思想警察的監督與控制。為文中Ringmar頻頻透露出思想警察的監控與西方引以為傲的言論自由之間的矛盾,言論自由往往是菁英階級才能夠擁有的特權,而在人人擁有發言權的網路時代,普羅大眾的言論自由危害到了菁英的利益,是故菁英開始撻伐網路言論自由。
Ringmar關心的大多是在大型機構箝制個人網路書寫自由的議題,這些機構(例如學校、公司)擁有處置底下個人(教授、職員)的權力,是故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故事中總會穿插著大鯨魚對於小蝦米的威脅恫嚇。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許多認清了任職公司或學校無法尊重言論自由的事實而另謀高就、過更好的生活的案例,但是權力的不對等仍然使得個人的言論自由時常受到壓迫。
然而我想要提出的是另一種情況:除去了權力不對等的因素,個人與個人之間是否也會產生關於網路言論自由的爭議?就像Ringmar在表達自由言論和冒犯鄰居兩者之間的兩難,使得他又想要張貼文章,又遲疑的將文章刪除,貼了又刪、刪了又貼的掙扎。而大多數的狀況是在文章中提及線下生活中的個人,或評論、或抱怨,而流傳到當事人耳裡(或眼裡)。在沒有權力不對等的狀況下,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件事?這讓我想到野草莓學運時大家爭辯不休的一個訴求:反暴力。個人的暴力是在缺乏工具時的反應,而國家暴力是在權力不對等的情況下,國家機器對於與自己持相反意見者的打壓無法可管,是故反對國家暴力成了抗爭中的訴求。這就很像Ringmar大力撻伐的思想警察,占據遊戲規則制定者的位置,箝制下屬的思想。而我更好奇的是沒有權力關係的兩方,要如何定義其在網路上的言論自由?
Ringmar並沒有迴避這個問題。他提到關於網路上的霸凌、報復行為,並認為:
有些人會對部落格寫到他們的私事感到生氣,這一點也不令人意外。網路上的說法通常會在現實世界帶來效應,如果我們在網路上唾棄某人,現實世界的讀者會唾棄這個人就沒什麼好大驚小怪。…但是因為網路而被認出來的人也應該學會放鬆,就像在網路外的現實世界一樣,人們會談論你的事情,而你面對這些事情也只能束手無策。(173)以上明顯的可以看出Ringmar對待此事的態度,但這件事往往沒有那麼簡單。雖然部落客已經運用了化名的邏輯隱藏自己的身分,也未指名道姓的談論他人,但一旦將線下的生活圈與人際網絡拉到網路上來,事情就會變得複雜。雖然在部落格談論他人與在日常對話中談論他人看似相同,但部落格傳播的範圍更廣,對當事人的影響也更深,更可怕的是留下了記錄,也能被任何人搜尋到!無論是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談論的事件與對象都能夠被同一個生活圈中的讀者所定位,而進一步影響線下的互動。這些問題無論對於部落客來說都必須在書寫時納入考慮,要不要寫?要寫多少?要寫多詳盡?每為部落客發展出一套策略,定義出自己一套言論自由的標準。
很明顯的,Ringmar正是想討論部落格時代一種新的言論自由,部落客已經準備好了,而許多人、許多菁英卻還沒有準備好。部落客的力量很大,遲早所有人都必須面對資訊時代言論自由的議題。
延伸閱讀:
新書發表會影像記錄-獨立特派員與部落客宣言
(推薦鄭陸霖老師的評論~)
Erik Ringmar的部落格-Too Many Mangoes
0 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