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置現象─擊樂科技表演結合計畫
張貼者:
Cynfox
on 2013年11月4日
標籤:
心得,
劇場,
數位藝術,
percussion
今天從新竹趕著回到台北,飛奔到松菸多功能展演廳看第四屆數位藝術表演獎的首獎,作品《錯置現象─擊樂科技表演結合計畫》。
數位藝術表演,因涉獵不多,無法理解背後的原理原則,只能就觀眾視角分享一些觀察。
表演的主體,是讓一或兩位擊樂演奏者敲打類似電子鼓的東西,透過敲擊產生訊號,四處散佈在空間中的鼓棒就會敲打鼓類等敲擊樂器。因為一個人可以敲打電子鼓上多個感應器,一個人能演奏的樂器種類大增,更厲害的是可以控制遠方的某個樂器。
在敲擊產生訊號之外,也有演奏者現場敲擊馬林巴木琴或小鼓來跟眾多訊號連接的樂器合奏。有趣的是,不同段落中有不同的燈光設計,與樂器合為一體的LED燈柱便隨聲響而亮起,在聲響與畫面上都有此起彼落的效果。
除了這些關聯性,我無法參透這些訊號操控的樂器是不是有預錄或是把樂譜記憶起來,自己演奏。但這基本的關聯性有一些很容易看穿的問題。
我最先想到的是,如果只是打電子鼓來控制鼓棒打鼓,何必呢? 傳統上我們用鼓棒打鼓,在數位化的時代進步到,沒有鼓的時候可以用電子鼓代替,感應器感應鼓棒打在上面的點,即時反應成聲音訊號從耳機或喇叭送出,是數位化的鼓。現在我們用數位化的方式處理傳統的鼓,可說是後數位時代(?) 阿總之我覺得如果只是這樣的話好像有點多此一舉。
再來,因為仍是數位藝術"表演"獎,擊樂演奏者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在合奏時卻發生一點小問題:訊號傳送的時間並不如傳統演奏般即時,或許是敲擊發生後的零點一秒才傳送到鼓棒、樂器端,造成了一些時間差。這在合奏的時候特別明顯,原本具有節奏感的演奏因為微小的時間差而產生不和諧的感覺。這在現場木琴演奏的時候更加明顯。
這也有另一個效果:近距離觀賞演奏者的時候,不但看得到他揮舞鼓棒的動作,也聽得到鼓棒敲打在電子板上的聲音,這時候時間差就會非常明顯。擊打的動作與遠方樂器的反應不同步,也讓我有些混亂。或許是習慣看擊樂演奏了,期待看到動作與聲響合而為一的節奏感,讓我對今天的演出有些微的障礙。
最後,我想,把任何科技放進表演藝術都很容易發生的問題,就是科技的當機。今天第一度發現有一隻鼓棒在抖動但沒有聲響的時候,我解釋成演奏家的音量大小是有變化的,訊號送的量可能也有,但控制到鼓棒的運動上,可能是幅度太小不足以敲到鼓面......這真是有點尷尬。第二度應該真的是訊號有誤,在演出結束後仍有一隻鼓棒停不下來地微微震動......也是有一點尷尬。
整個表演的想法與設計都是很炫的。但我總覺得可以再想想,這些很炫的技術可以怎樣被用在表演上,才有相輔相成而不尷尬的效果。
0 回應:
張貼留言